以大地为纸、以稻禾为颜料作画,水稻间小鸭游来游去、鱼儿自由穿梭、螃蟹悠闲地吐着泡泡……走进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广银米业的“稻渔空间”示范园区,眼前绿意盎然,令人心情舒畅。
2012年,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开始打造水稻立体生态种养示范区,将水稻产业做强做优。公司结合旱育稀植技术和“稻渔共生”综合种养模式,使水稻与鱼、虾、螃蟹、泥鳅、麻鸭和谐共生,实现了一田多用的农田新景观。今年,该基地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200亩,其中稻田养鱼蟹800亩、麻鸭250亩、泥鳅50亩、小龙虾30亩。
“生态养殖、绿色食品是行业发展和市场消费的必然趋势。”广银米业董事长赵建文说,“稻渔共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生长模式。一方面,稻田为鱼、虾、螃蟹等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鱼、虾、螃蟹等在稻田这块透明浅薄的水层中,吃食丰富新鲜的虫(稻飞虱等)和草(禾本科杂草),可有效减少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另一方面,鱼、虾、螃蟹等的排泄物又给水稻增加了有机肥。加上稻田灌水,使水质得到更新,“‘稻渔共生’模式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实现了资源和效益的有机结合,让‘稻田生金’。目前,我们的水产品已销到了上海、内蒙古、甘肃、兰州等地,一年仅此一项收入120余万元。”
所谓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既要为百姓提供优质、生态的水产品,又要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秀丽景色。近年来,我区把保证西部渔业供给质量安全作为重点,加快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促进全区渔业转型升级。如今,鱼菜共生、稻渔综合种养、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一批先进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在推动产业转型、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区推广稻渔综合生态种养4.13万亩。以4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和西夏区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为重点,开展了“稻田镶嵌流水槽循环水技术模式”提质增效和“稻田镶嵌玻璃钢循环水”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新建稻渔生态陆基渔场21个,占地1万亩,节能减排、绿色生态、高产高效优势显著。
与此同时,我区重点在银川市贺兰县、灵武市、西夏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平罗区,吴忠市沙坡头区示范推广了“高质量绿色发展”水产养殖、设施渔业提质增效和池塘生态循环水高产高效健康养殖3项技术,引进玻璃钢循环水设备40套,流水槽(“跑道鱼”)达到196条,设施温棚(室)增收提高10%以上。
在西夏区兴泾镇兴民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在手机上轻轻一点,背景墙上的屏幕即在“鱼病远程会诊”“优鱼买卖”“渔技服务”等多个界面之间流畅地切换,“互联网+渔业”给养殖场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合作社理事长薛华告诉记者,2017年养殖场建设起8条国内领先水平的低碳高效循环水养殖流水槽,提升了渔业现代装备,由传统粗放式养殖向工业化智能化方向转变。新技术的应用,解决了长期困扰淡水鱼的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资源浪费问题,实现了“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不仅为市场提供生产全程可控可追溯的安全水产品,且带动周围农户走上小康之路。
“以前这里风沙大,一片荒滩,土地盐碱化程度高,种粮一年也就挣几千块钱。如今在合作社打工,一年收入过万元,钱也挣了、地也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全舒适了。”西夏区兴泾镇泾华村村民张利如是说。(记者 张瑛)